跳到主要內容

:::   首頁  >  TCNN新聞  >  內頁

TCNN新聞

112年

03月06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 陳列《殘骸書》新書座談會

國家人權博物館駐館藝術家陳列散文《殘骸書》,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印刻文學合作出版,該書為台灣當代散文家陳列睽違10年新作,寫下駐館期間於景美、綠島白色恐怖紀念園區的見聞與思索、直面自身曾受白色恐怖的經歷,也向無數受難者的反抗、志氣、自由與尊嚴致敬。

3月3日下午於人權館舉辦「志氣、自由與尊嚴」—陳列《殘骸書》新書座談會,邀請作者陳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向陽對談。人權館館長洪世芳首先致詞時表示,人權館自啟動駐館藝術家計畫,即邀請親歷白色恐怖的散文家陳列駐館創作,陳列回到他曾經刻骨銘心的歷史空間,這過程有如剝開封結已久的傷口,想必歷經一番的困難與掙扎。這本書是陳列回頭看顧他一生的點點滴滴、他所見所聞的白色恐怖遭遇,他內斂的筆觸,娓娓訴說著白恐歷史的記憶及面對傷痛的勇氣,是瞭解白色恐怖歷史值得一看的書。

《殘骸書》為陳列繼《躊躇之歌》後睽違近十年新作,陳列作為親歷白恐案件的創作者,耗費精神、歷經折磨書寫受難經驗及獄中生活點滴,他形容猶如面對巨大創傷的自我保護機制。

陳列指出,寫作這本書穿梭在長達40年以上的白色恐怖時間跨度,令他感受到自身、他人及時代的共同創傷。「回憶的確會傷人。」他說,白色恐怖彷彿是一艘沈船,被刻意遺忘、充滿殘骸、有待發掘。

與談人向陽表示,陳列的創作歷程從出道到現在文字都不離開土地和人,即使《殘骸書》是一本悲傷的書,但看不到控訴,陳列用平和的筆調反而帶出更深刻的刺痛。

向陽指出,白色恐怖那個時代,在陳列的印象中是冷漠的,因為是對時代的無能為力,讓人感到極度孤獨,最終只能變得冷漠,在這本書中所記錄的人與事,是讓那個集體受凌辱的時代,留下了見證。向陽指出,《殘骸書》非常嚴肅地檢討威權的遺緒,作者陳列以文學筆觸來表達歷史學家無法陳述的歷史,即接近在漫長的白色恐怖年代,渴求自由的社會集體受凌辱的創傷心靈。

陳列曾於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間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首屆駐館藝術家,完成《殘骸書》的書寫。陳列說道,閱讀《殘骸書》時可以把他當作導覽員,帶領讀者了解白色恐怖景美園區的每個地方。向陽則是提議將《殘骸書》中的句子作為導覽的一部分,使園區不會流於休閒、觀光,讓這些建築物、裝飾擁有更多歷史的意義。

關於陳列,本名是陳瑞麟,1946年生,台灣散文家。1972年以言論問題被捕,入獄近4年,出獄後從事翻譯與散文創作,作品題材關懷台灣山林與土地,並且以內斂沉靜的語言鋪展生命哲思,曾以〈無怨〉、〈地上歲月〉、《躊躇之歌》等代表作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並且獲選「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

 

查看原始文章►https://tcnn.org.tw/archives/159528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Twitter share
  • #國家人權博物館
  • #藝術家
  • #殘骸書
  • #印刻文學
  • #景美
  • #綠島
  • #白色恐怖
  • #受難者
  • #反抗
  • #志氣
  • #自由
  • #尊嚴
  • #新書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