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N新聞
07月14日
台灣轉型正義推行多年 學者籲辨明加害者功過以究責
7月13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主日學教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合辦「多元人權視角: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講座,由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曾建元主講「族群視野下的台灣轉型正義」。他指出,台灣的轉型正義進程長期受限於威權遺緒與族群錯置的歷史記憶,導致制度性清算困難重重。
曾建元強調,依聯合國的定義,轉型正義是國家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對過去國家不法行為進行真相揭露、責任追究、受害平反與社會和解的全套程序。在台灣,儘管《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界定1945年8月15日至1992年11月6日為威權統治時期,但推行轉型正義時受限於族群意識與政治結構,前總統李登輝至蔡英文這段時期都未追究蔣家責任,反映轉型過程上對下模式與政治妥協導致究責始終難以落實。
曾建元指出,過去國民黨政府未誠實面對歷史,掩蓋白色恐怖與威權暴力,造成本省、外省族群對立與誤解。事實上,外省人內部也有極其複雜的族群結構,無法一概而論。若轉型正義納入族群視角,將能深化對各族群遭遇的理解與同理,也能拆解族群對立的原罪化問題。
台灣社會不少人將殖民歷史與轉型正義混為一談,曾建元釐清說,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不同。前者探討的是殖民統治或族群侵略,例如清領與日治對原住民族的壓迫與掠奪,應以歷史和社會記憶回應;後者則是依法對國家體制下的迫害行為進行法律責任的追究。他舉例說,清領時期客家人對原住民族曾有獵首、將骨頭煉製為中藥番膏的行徑,甚至《馬偕日記》記載市場上煮食、販售原住民,反映當時族群暴力的殘酷面貌。但這些事件因遠超出現代法律時效與個人責任追究,應屬歷史正義而非轉型正義範疇。
此外,曾建元提醒,轉型正義的四大支柱是真相、寬恕、究責與和解,台灣推行多年,唯獨究責仍最薄弱。他歸咎於當前體制尚未出現明確的政治意志去清算過去的國家暴力加害者,加上外省人與加害體制過度連結,造成追究加害責任被視為族群攻擊,轉型正義進退維谷。
台灣轉型正義,遲遲未明確追究蔣介石的責任。曾建元指出,政府遲遲不願處理蔣介石的責任,部分原因是社會對其仍有情感連結,尤其軍人與其後代對蔣介石有再造之恩的感情,最高當局顧慮其象徵地位而不敢輕舉妄動。但蔣介石與蔣經國對建構威權統治體系及製造冤案責無旁貸,應進行究責與道德釐清。曾建元強調,轉型正義不等於完全否定其對台灣的貢獻,蔣氏在反共保台、經濟建設方面確有歷史定位,應採取功過並陳、責任釐清的處理方式。他借鏡中共在第11屆三中全會對毛澤東做出「三七開」評價的做法,認為台灣應學習辨別功過,而非混為一談。
曾建元支持中正紀念堂轉型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主張將場館定位為民主奮鬥與轉型正義的重要見證地,而非僅用於頌揚蔣介石,「應讓蔣從神壇走下,予以公正歷史評價。」他認為,「大罷免」成功後,總統賴清德有責任也有機會成為首位正式處理蔣介石責任問題的國家元首,為轉型正義開啟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