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首頁  >  TCNN新聞  >  內頁

TCNN新聞

114年

07月14日

神山教會接待ILT青年 共同生活更認識彼此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辦的「我愛台灣宣教營」(ILT),於7月6日開始各地方教會服事。已多次接待普世青年的Ngudradrekai(魯凱)中會Kabalelradhan(神山)教會今年再度參與,並邀請來自日本、韓國的兩位青年參與教會舉辦的兒童主日學夏令營。原本為期三日的營會因為豪雨而壓縮為兩日,於7月11日、12日進行。

營會參考總會暑期教材,以「世界公民」為主軸。在第一日上午,首先藉由繪本故事延伸分享族名寓意的身分認同,並邀請孩子們介紹自己的族語、華語和英語名字從何而來與其中意義。緊接著是認識國家和繪製機票,盼望不論是否有出國旅遊經驗的孩子們,能認識到世界上除了台灣、鄰近的亞洲國家或主流的歐美國家,還有許多國家。

 

上午課程的最後透過淺顯易懂的解說以及團體互動遊戲,讓孩子們理解何謂兒童權益,包含但不限於可以接受教育,生命安全、醫療、營養與健康成長獲得保障,不受到歧視與不平等對待、不受到暴力、不會淪為童工遭受剝削等權益。

在活動中,除了部落兒童學員和教會青年同工,還能看見兩位普世青年——他們是來自日本的森湖都葉(Mori Kotoha)和韓國的羅河均(Na Ha-Gyun);兩位都是首次參加ILT。

森湖都葉受訪時分享,自己會報名ILT,是因為曾經擔任ILT同工的日本教會友人推薦。身為台日混血兒的她本來就對台灣有濃厚興趣,一年前開始學華語,今年9月即將來到台灣讀大學;由於自己所在的教會也面臨青年流失,因此她相當期待在台灣與同齡人共同上教會的日子。

 

數次拜訪台灣的森湖都葉表示,自己的手足生活在台北市和台中市,因此過去對台灣的印象是繁華、熱鬧的都市,但缺少人與人互動所帶來的溫度。這次來到部落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並且有機會不是透過文章,而是實際接觸台灣原住民並親眼看見、理解、體驗其文化與環境,「這樣的經驗很重要,也很有意義。」

她也補充,自己以前住在北海道,曾經參觀過愛努族博物館,但對其認識多停留在知識層面;在台灣,她更深刻感受到包含原住民在內的多元族群,就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也激勵她想要更認識日本的原住民。

 

在韓國基督教長老會屬下教會聚會的羅河均,是因為教會主任牧師的介紹而報名ILT。他表示,自己喜歡也把握機會參與普世宣教;青少年時期曾於菲律賓就學的他在今年1月也前往菲律賓短宣,而ILT或許就是他在入伍前最後一次參加普世活動。

羅河均有些不好意思地坦言,自己是第一次來到台灣,原本以為台灣和中國很類似,但實際抵達台灣、走進部落,反而令他回想起在菲律賓生活、宣教的美好經驗。此外,他在高中時有學過華語,但來到台灣後發現口音與他學習的極為不同,這也使他更加意識到台灣和中國是不一樣的。關於語言,他觀察到孩子們較不熟悉族語,「這好像是親眼見證文化流失的過程,是有點傷感的事。」

這次旅程也讓森湖都葉和羅河均有機會認識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森湖都葉提到,日本課本僅以寥寥數語介紹,因此真正理解這段過去的日本人並不多。在台北、台中等城市,有日治建物作為古蹟保存,但難以從人們的現代化生活中看見殖民影響;然而來到部落,不少長輩們仍然聽、說日語。

 

談到日本和韓國社會怎麼看待「多元族群」,森湖都葉坦言,雖然日本人歡迎友善又尊重文化的台灣人,但因為語言與文化隔閡,多數日本人還是覺得外國人「很可怕」。她認為,如果可以溝通並曾經實際相處、共同生活,可以改變日本人看待多元族群的觀點。

羅河均則說明,由於少子化,韓國內部有兩種聲音:「接納外國移民」還是「維持韓民族(한민족)」。前者的支持者認為多元族群是全球趨勢,並不構成問題;後者的支持者則認為多元族群會影響到民族與身分認同,也擔心外國移民僅僅是為了經濟而不是真正喜愛韓國。這兩種聲音並存,目前還無法取得共識。

 

查看原始文章►https://tcnn.org.tw/archives/245725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Twitter share
  • #我愛台灣宣教營
  • #ILT
  • #Ngudradrekai(魯凱)中會
  • #Kabalelradhan(神山)教會
  • #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