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N新聞
07月14日
歸零核電將重啟?台日合作展覽提醒風險
地球公民基金會策劃「歸零:無人提起的真相」書法與攝影展;這場台灣和日本跨國合作、探討核電風險的展覽,於台南獨立書店「無有為」、高雄餐廳「春福Chhun Hok」、屏東獨立書店「繫。本屋」和「永勝5號」同步展出。盼望在8月23日的公投以前,藉由貼近人們生活場域、以藝術為媒介的展覽,帶領民眾思考台灣是否真的要重啟核電。
「歸零:無人提起的真相」參展人為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以及日本資深戰地記者豐田直巳。李根政以書法回顧世界上的重大核災歷史,以及台灣的核電發展、曾試圖發展核子武器、反核運動的核心精神、核廢料的處置爭議等議題;而豐田則深入福島採訪、拍攝核災後的居民處境與環境變化。
在7月10日上午於「繫。本屋」舉行的展覽開幕記者會中,李根政介紹書法作品《犧牲》。這幅作品引用出身福島縣的學者高橋哲哉理論,談到核電是「沒有犧牲就無法運作」的系統,當中包含開採原料犧牲環境、核電場工作人員面對輻射暴露傷害、核廢料貯存的難題與不慎外洩造成的汙染,以及核災爆發後對社會與環境的衝擊。
而作品《生人勿近》是指荷蘭興建、深埋於地底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翁卡羅」(Onkalo);「十萬年」的佇存期限超越人類想像,不論是以文字或圖畫警示,沒有人能確定未來不會有人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李根政藉此強調,核電不是人類能夠掌控的能源;哪怕目前台灣的再生能源政策有需要改善之處,也不代表應該輕易重啟核電。
於福島核災發生前、後赴日留學,現為中山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的陳威志,長期擔任豐田的聯繫窗口,轉述豐田對於福島核災的觀察。曾經穿梭巴勒斯坦、柬埔寨等國家戰場的豐田強調,福島核災的現場「就像一場戰爭」,而戰爭的特性就是國家會隱蔽事實,並且優先選擇並不會是保護國民。事實上,日本政府確實在第一時間隱匿輻射汙染實情,造成多個村莊的居民未能及時避難。
核災導致社區一分為二,畫出一條安全與不安全的無形界限;受災地區的景象不僅有地震與海嘯後的斷垣殘壁,還堆滿除汙太空包,裡頭裝滿遭受輻射汙染的地面表層廢土,在只有6300人的飯館村,就堆放230萬包。
核災影響不只是死傷人數,而是無法量化的生活層面。例如夜行性動物山豬,或是猴群能在白天就進入渺無人煙的村裡覓食,顯示已經沒有人類繼續在該地居住與活動;津島村距離核災起始點有段距離,但因為風向而受到高濃度汙染,被列為「歸返困難區域」,曾經種植農作物、養活全家大小的溫棚,如今雜草叢生。
豐田再給台灣人的書信裡提到日本政府與人民開始遺忘核災的感嘆。而陳威志在受訪時補充,遺忘是人類的共同特性,不過日本與台灣的不同在於,核電議題並不是日本的主流議題,台面上的主要政黨也缺少廢核主張,因此較難從政治與政策層面推動廢核。台灣的反核運動則與民主化運動結合,早期即獲得全國關注,至今仍是選舉時會被討論、影響人民投票意願的議題。
出席開幕記者會的貴賓包含大武山基金會董事長、屏東縣前縣長曹啟鴻,代表屏東縣愛鄉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鼎倫的執行秘書周芮宇,以及「繫。本屋」負責人彭巧如。幾位發言時強調核電的風險,也邀請社會真正去理解、關心核電議題,思考什麽樣的能源政策適合台灣。